現在雖然已進入癌癥可以治愈的時代,但一提起癌,人們還有毛骨悚然的感覺,癌癥象定時炸彈常常引起了不少人的“恐癌癥”。有的人聽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致癌,嚇得不敢曬太陽,聽說油炸食品易致癌,干脆來個不吃油;看到科普文章介紹首飾釋放射線,于是從此和金項鏈、金戒指絕緣;聽說癌癥有遺傳性,當父母患了癌癥,自己就整天憂心忡忡。這些現象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癌癥的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一知半解,認為只要得了癌就等于判了死刑,他們覺得自己就好象生活在致癌物質遍布的世界中,每天都受到癌癥的威脅。這種感覺和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使他們難以樹立起與癌癥作斗爭的信心。
于是,在現代醫學心理學上,“恐 癌癥”這樣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歸納起來,癌癥恐怖心理的社會表現有以下 三種,即絕望,回避和消極對待。
絕望表現為最普遍。癌癥患者本人對自身病情絕望,并由此對治療產生厭 煩,對治療效果失去信心。這些病人中,聽天由命,不敢多想者有之;極度緊 張,過度恐懼以至自尋短見以求早日解脫者亦有之。家庭成員如夫(妻),子女或親戚朋友的絕望情緒也很常見,他們急于想知道病人還能活多久,其精神 緊張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患者本人,在患者還沒了解清楚病況以前,或者已知自身病況但尚能自持時,家屬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其實,所有這些絕望情 緒都是不正確的,有害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毫無根據的。
回避情緒帶來的后果也同樣令人吃驚,其危害程度遠遠超過絕望。回避的 表現主要是不愿意正視現實。對個人來說,諱疾忌醫的情緒雖不多見,但社會性的回避行為則相當普遍,如不愿意醫務人員去他們單位進行防癌普查;不愿意科研機關對他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進行危險因素考察;不愿意采取預防 措施等。這種情緒主觀上是逃避現實,客觀上卻給了癌魔肆虐的場所和時機。
恐癌心理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消極對待。這種消極態度常常隱藏在熱心照料的背后,他們對癌癥患者關懷備至,盡一切可能滿足病人的愿望與要求,其目的無非是安撫病人或其家屬,因為在這些人心目中,得了癌的人注定會很快死 去,對要死的人不妨大發慈悲之心,其實質仍是恐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