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研究確認,致病菌是牙周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始動因子),但只有微生物尚不足以引起病損,易感的宿主也是基本要素。有些學者認為牙周炎發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宿主。宿主對細菌的挑戰具有明顯的不同反應,此反應受全身因素的調控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一些個體對某些細菌及脂多糖(1ipoplysaccharide,簡稱LPS)的挑戰產生異常高的炎癥反應,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如PGE2、IL-1?、TNFα。一些全身因素,如內分泌失調、免疫缺陷、精神壓力、遺傳、營養不良等可影響宿主的防御體系,降低宿主的防御力和修復力或加重牙周組織的炎癥反應和破壞。
全身因素能影響牙周組織的健康或疾病,反之,牙周病也能影響全身健康或疾病。盡管自古以來有關牙周炎對系統病的作用早已有文字記載,但只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的大量研究才提供了科學證據,提示未經治療的牙周炎可能影響全身健康,影響心血管病、糖尿病和妊娠。
一、全身因素對牙周病的影響
(一)遺傳
單純遺傳因素不會引起牙周疾病,但是宿主易感性是早發性和(或)重度牙周炎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能影響和改變宿主對微生物的反應并決定疾病是否進展和嚴重程度。對早發性牙周炎患者家庭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群體的研究顯示,一些個體特定染色體的特異基因位點與牙周炎易感性增加有關。目前已識別出幾種候選基因,如Fc(R、TNF、IL-1、VDR)等,這些基因的多態性增加了對感染的易感性。
增加牙周炎危險的遺傳性疾病有:周期性或持久性白細胞減少癥(cyclic or permanent neutropenia)、白細胞粘附缺陷病(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ies ,LAD)、Down 綜合征(Down Syndrome)、掌跖角化-牙周破壞綜合征(Papillon-Lefevre Syndrome )、Chediak-Higashi綜合征等。這些疾病均具有PMN數目或功能異常,因而大大增加了牙周炎的易感性。
(二)吞噬細胞數目減少或功能缺陷
中性白細胞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的至關重要的防御細胞,無論是量的減少如中性白細胞減少癥(neutropenia)或粒細胞缺乏癥(agranulocytosis),還是其功能(趨化或吞噬)的缺陷都與牙周組織的重度破壞有關。量的減少一般伴隨全口牙牙周組織的破壞有關。量的減少一般伴隨著全口牙牙周組織的破壞;質的缺陷可與局限性的破壞有關,只影象某些牙的牙周組織。
(三)性激素
內分泌功能紊亂對牙周病發生和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許多研究表明,妊娠婦女的菌斑指數與妊娠前相比無明顯改變,但牙齦炎癥的發生率和嚴重性卻增加,分娩后炎癥可消減。同樣,青春期少年牙齦炎的炎癥程度加重而菌斑并無增加。牙齦炎癥的加重可能是血液和齦溝液中激素濃度增高的結果。血漿雌激素和黃體酮水平增高有利于菌斑內的中間普氏菌繁殖,因而妊娠期牙齦炎癥的加重可能是由于菌斑成分的改變,而不是菌斑量增加,青春期齦炎也可能存在類似的機理。
(四)吸煙
吸煙是人類許多疾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屬于個人行為因素。許多橫向和縱向研究均證實吸煙是牙周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吸煙者較非吸煙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失牙率和無牙率均高。吸煙增加了附著喪失和骨喪失的危險性,使牙周組織的破壞加重。與非吸煙者相比,輕度吸煙者發生嚴重牙槽骨喪失的危險系數比(odds ratio)為3.25,重度吸煙者達7.28。
(五)有關的系統病
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1)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 以前雖然一直認為糖尿病患者較易發生牙周炎,但近年來才有科學的證據。四項共3524名(18歲以上)受試者的研究證實了糖尿病和牙周病的顯著關系。目前公認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之一(Odds ratio 2.1-3.O)。
(2)牙周病和糖尿病的雙向關系 牙周病主要是革蘭陰性厭氧茵感染的疾病,與糖尿病控制不良有關,使糖尿病的代謝控制復雜化。牙周感染介導的細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可擴增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uon ,AGEs)介導的細胞因子反應量,反之亦然。這種組織破壞的雙機制提示控制牙周感染是獲得長期控制糖尿病的基本點。目前已有報告,患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經牙周治療后糖化血紅素水平下降,糖尿病用藥量減少。因而,控制糖尿病必須考慮控制牙周感染,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感染將減少血清糖化終末產物。反之,糖尿病的控制也是取得牙周炎重要效果的重要前提。
2.艾滋病(AIDS)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的牙周表現初次描述于1937年。最初引起注意的病損為HIV相關性齦炎(現稱為線性齦紅斑linear gingival erythema,LGE)和HIV相關性牙周炎(現稱為壞死性潰瘍性牙周炎necrotizing ulcerative periodontitis,NUP)。近年來已知LGE與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關。NUP的患病率低(5%)與突出的免疫抑制有關,若不治療可能發展成壞死性口炎。發生在HIV陽性患者的慢性牙周炎進程要比未感染者快。
3.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
牙周炎和骨質疏松癥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吸煙、疾病影響和藥物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正常人下頜骨骨質與脊柱和腕骨的骨量相關、骨質疏松者下頜骨密度低;閉經后婦女的牙數與骨鈣、全身骨礦化密度、下頜骨(頦部)皮質的寬度有關。
(六)精神壓力(Stress)
精神緊張(壓力)是機體對感受到的精神壓力或不幸事件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精神壓力增加了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及免疫介質(細胞因子、前列腺素)的釋放。從而影響宿主防御系統的功能。早期有關精神壓力與牙周病關系的研究集中在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簡稱ANUG),如觀察到大學生在考試期間ANUG的發病率比平時高,情緒是ANUG的易感因素。最近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經濟拮據所造成的精神壓力與附著喪失和牙槽骨破壞的關系最明顯,經濟高度拮據伴情緒激動的重度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考的松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與經濟拮據有關的精神壓力是成人牙周炎的明顯危險指征。
二、牙周炎對全身健康的影響
口腔內存在多種感染源,如各種炎癥、膿腫、感染的囊腫等。一般公認感染的死髓牙、根尖周炎等的危害不如牙周炎大,這是因為牙周炎累及多個牙,感染的面積大。同時因患牙松動,咀嚼時將牙向根尖部壓迫而將微生物及毒素擠壓到血管和淋巴管中。嚴重牙周炎患者拔牙后暫時性菌血癥的發生率為86%。這種在血流中的微生物不會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菌血癥對先天性心臟功能不全或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來說可能成為亞急性心內膜炎的病因。近年來的研究已經表明,牙周病是一些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與全身健康有關。
(一)心腦血管病
醫生們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全身檢查時發現,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牙周炎和牙周膿腫。口腔局部存在大量的致病菌,這些細菌可產生內毒素并侵入血液,引起凝血機制的改變和血小板的變性,還可直接刺激血管,導致小動脈痙攣。如果冠狀動脈受累,發生收縮痙攣,再加上微小血栓的作用,就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研究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時驚人的發現,牙齒感染和牙周炎是動脈硬化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的結果表明,約8%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與牙周病和牙病有關。
一項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茵斑指數和口腔衛生習慣(刷牙、用牙線和專業清潔牙的頻率)與腦血管意外具有明顯的關系。不能獨立生活者若一年不能清潔一次牙,其發生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是對照者4.76倍。
(二)妊娠(母親患慢性牙周病與早產低體重兒的關系)
低體重兒(low birth weight ,LBW)的概念:出生體重低于2500克。孕期短和LBW是嬰兒死亡的首要原因。許多研究證實,早產低體重兒與母親患牙周炎有關。一些研究者在羊水和羊膜中檢出口腔微生物,分離最多的一種菌是口腔常見的核梭形菌。來自口腔的暫時性菌血癥通過血液傳播和胎盤感染羊水。口腔機遇性致病菌和/或炎癥產物可以通過血液對早產起作用。母親牙周狀況的生化檢測和口腔微生物狀況與LBW有關。
(三)糖尿病(見前)
(四) 消化道疾病
幽門螺桿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病的重要致病因子,而且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可能是Hp的另一個聚集地,齦下菌斑中Hp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齦上菌斑。一些學者發現用藥物治療根除胃內Hp后,口腔內的Hp仍然存在,提出口腔Hp可能是胃十二指腸Hp再感染和消化道疾病復發的危險因素。另外還發現,牙周炎患者菌斑Hp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者,也明顯高于胃炎組。牙周炎患者經基礎治療后牙周探診深度明顯下降,齦下菌斑Hp的檢出率亦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從而降低胃病發生的可能性。
(五)呼吸系統病
牙菌斑尤其是牙周炎患者的菌斑可能是呼吸道致病菌的寄居地。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口腔衛生指數值明顯高于無疾病者。多因素回歸分析年齡、種族、性別、吸煙狀況和口腔衛生指數等諸多因素,結果表明,口腔衛生差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是口腔衛生良好者的1.3倍。另一項為期25年的縱向研究經多因素回歸分析吸煙、牙槽骨高度、年齡、教育、飲酒等因素,發現牙槽骨吸收增多使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險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