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06
									-
									10
									-
									17
									  作者:
									
									  來源:
									
									  責編:
									
									  閱讀次數: |  
							
								
									| 中藥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應用范圍。但長期以來,在中藥應用中有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中藥是無毒、無副作用的,尤其是中草藥,系來源于天然植物,更是絕對無毒和安全的。而事實上,不僅我國早就有對中藥毒性的闡述,近年來不斷增多的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更使得這一問題變得令人注目。由于腎臟是人體主要的排毒器官,其特殊的解剖和功能特點決定了腎臟易于產生藥物的毒性反應,F僅對中藥的腎臟損害作一初步的概述。
具有腎毒性的中藥
    國內報道具有腎毒性的中藥種類較多,比較常見的有:雷公藤、山慈姑、木通、馬桑果、丟了棒、牽牛子、蒼耳子、罌粟殼、草烏、天麻、臘梅根、使君子、益母草、白花丹、胖大海等。其中,以雷公藤引起的腎損害為最多,其次有木通及一些中成藥制劑。
中藥腎損害的臨床表現
   中藥腎臟損害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表現為腎功能衰竭者為多。按病情進展快慢區分,可分為急性腎功能衰竭和漸進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在服用中藥后較短時間內(一般為一兩天至數周)發生,常有明顯的胃腸道癥狀。很快出現氮質血癥、少尿、甚至無尿。但也有部分患者無尿量減少。病理表現為急性腎小管壞死,也可為急性間質性腎炎,預后一般較好,及時停藥并給予支持對癥治療常可恢復。但也有少數重癥者死亡。漸進性腎功能衰竭起病可以表現為類似急性腎功能衰竭,但多數起病緩慢且隱匿,病變均呈進行性發展,往往數月至數年內進入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病理多表現為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病變較難逆轉。
   此外,中藥腎損害還可以表現為腎小管疾病,如腎小管酸中毒、Fanconi綜合征及尿崩癥等。少數患者還可以表現為腎小球腎炎。
導致中藥腎損害的因素
   中草藥的植物學種屬是導致其腎損害的基本因素,它決定了某種中草藥是否具有導致腎臟損害的潛在可能。其他一些因素,包括炮制方法、配伍、劑型、煎制方法、服用方法、劑量及個體差異均可影響中藥對腎臟的毒性作用。通過分析中藥導致腎損害的病例發現,過量服用導致的腎損害占了相當大的比例(89.68%);相信游醫偏方和無醫囑擅自服用也占了較大的比例(33.33%)。此外,某些中草藥命名的不規范性也具有潛在的導致腎損害的可能。
   綜上所述,同西藥一樣,中藥也可以引起腎損害,其主要表現為腎功能衰竭。導致中藥腎損害的主要原因是過量服用、擅自服用等一些不規范使用的原因。因此,加強對規范使用中藥的教育和宣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