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06
									-
									10
									-
									17
									  作者:
									
									  來源:
									
									  責編:
									
									  閱讀次數: |  
							
								
									| 近年來,我們通過臨床大量的病理觀察,發現西醫所謂的腎小球疾病在中醫臨床始終有肝瘀脾濕、瘀血內阻,濕熱下注,三焦不通,升降失調腎失封藏之癥,貫穿于腎病之中。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掌握好“腎”的病位與病機,才能有利于早期的正確治療。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經反復總結將臨床中的腎病的表現歸類劃分為“五證”、“五侯”。
五證:
無癥狀性的腎失封藏癥:臨床表現為在尿定性檢查中,始終有尿蛋白或隱血及鏡檢時有紅細胞,臨床無明顯的自感癥狀。
腎虛性腎失封藏癥:除符合以上條件外,還應具備以下三條以上者是也。①腰酸乏力,或下垂不適;②脛酸膝軟;③耳鳴,聽力下降;④面目浮腫,或肢體水腫;⑤尿液清長或夜尿反多;⑥牙齒松動或有稀疏,脫發;⑦陽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礙,或月經不調。
肝腎陽虛性腎失封藏癥:應具備腎虛性的條件而兼有口干,或目眩,目澀,視物模糊,舌紅苔少。三印呈陽性或二印為陽性。
脾腎陽虛性腎失封藏癥:臨床具有腎陽虛的辯證條件而兼有畏寒、肢冷、水腫明顯、或納呆、大便溏;面色蒼白少華,舌胖邊有齒痕。三陰呈陽性。或二陰為陰性者是也。
肝郁脾濕性腎失封藏癥:具有無癥狀性腎失封藏的臨床檢查癥狀并兼有以下三條癥狀者;①胸肋脹滿,肋下痛;②小腹脹,食后不舒,大便溏稀;③疲倦乏力,精神差;④氣逆,噯氣,苔厚白或膩,爪無力,三印呈陽性或二印呈陽性。
五侯:
風寒侯:發熱惡寒,咳嗽、水腫、苔薄或白,臨床表現多為急性發作期。
風熱侯:發熱不惡寒,咽喉腫痛,水腫輕微,舌紅苔黃,脈數而細,臨床多為急發期。
濕熱侯:發熱,口苦,面肢浮腫,腕腹悶脹,皮膚瘡瘍濕疹,有尿頻,尿急之感,苔薄黃或膩。
瘀阻侯:皮膚甲錯,面色黑暗,腰痛不移,舌下脈絡青紫或舌有瘀點,血液粘度高,微循環等檢測有凝血狀態。
溺毒侯:尿少或尿頻,夜間尤甚,嘔吐惡心,納呆,水腫有尿臭味,動則氣喘,皮膚瘙癢,頭痛或頭暈睡眠差,貧血,血壓高,血肌酐及尿素氮增高。
腎病是臨床中的常見病,但治療相當辣手,西醫多以激素類藥物治療,臨床有相當的副作用,出現很大程度的反復。中醫多用古典式治療,而療效并不理想。我們依據上述“五證”、“五侯”辯證歸類,確立了“保真清濁、活血化瘀、疏肝利濕”為法臨床治療思路。通過臨床反復總結,認為腎病的臨床治療不光要考慮臨床療效,更重要的是多考慮預后效果。在臨床中很大一部分病人已為慢性期或腎功能不全期的腎衰及尿毒癥期。查問病史時得知絕大部分患者以前均有腎病史,曾反復發作為慢性期或腎功能衰竭及尿毒癥。這些病人前期基本上服用西藥治療,所以在每次復發治療必須考慮如何服用西醫治療,所以在每次復發治療中我們的用藥原則是,尿檢有蛋白時不用固澀藥,有血尿及紅血球時不用止血藥,腎功能損傷導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時不采用瀉下解毒法。遵循中醫治病求因的特點,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調節升降,改善腎臟的微循環,恢復腎臟微循環毛細血管壁的彈性及腎臟微循環結構中的電荷作用。以達治病治本的目的。使腎病患者愈后不易復發。 |  
 
							
								|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