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06
-
10
-
17
作者:
來源:
放心醫苑
責編:
閱讀次數:
|
中醫認為,毛發的生長全賴于精和血,腎藏精,故有“其華在發”之說。毛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不僅依賴于腎中精氣之充養,而且亦有賴于血液的濡養,故有“發為血之余”之說。一般說來,青壯年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老年人精血多虛衰,毛發變白而脫落,而未老先衰,頭發枯萎,早脫早白者,與腎中精氣不足和血虛有關。脫發是內在疾病的外在表現之一,病因很多,變化多端,虛實夾雜,大多數是肝腎陰虛,夾有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氣血不足,肝火上炎等。
從中醫角度分析,脫發、白發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如長期在噪音、強光、有毒有害氣體、水、重金屬、化學物質或放射性環境中工作,用劣質染發、燙發、護發用品,生活不規律,飲食結構改變,服用有關藥物,外傷等;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如受到強烈的精神刺激,思慮過度,受到驚嚇,興奮,抑制失衡,內分泌紊亂等。
“斑禿”為一種局域性脫發,中醫稱為“游風”、“鬼剃頭”,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發片狀脫落,或呈錢幣樣脫落,脫發區油光發亮,邊界清楚,無自覺癥狀。發病后可以長期靜止,亦可迅速擴大,甚至全部頭發脫光。嚴重者睫毛、眉毛、腋毛、陰毛及全身毳毛均可脫落,稱為普禿。中醫認為,斑禿主要是由于肝腎不足,精血虛虧,氣滯血瘀所致,治療以滋補肝腎,養血、活血、生發為主。
脂溢性脫發又稱早禿、男性禿發,屬于中醫“蛀發癬”、“發蛀脫發”的范疇,俗稱“謝頂”,好發于青壯年。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發變得柔細,同時伴有頭皮發癢,多頭屑或油膩,嚴重者整個前額、頭頂頭發脫落,脫發區皮膚光滑油亮或僅遺留少許毳毛,故稱油性脂溢性脫發。少數病人可無皮脂溢出,而是毛發發黃,發干易斷而脫落,稱為干性脂溢性脫發。中醫認為,脂溢性脫發的發生原因為飲食失調,脾胃濕熱內蘊,或因燥毒風邪外侵頭皮,或因肝腎不足,陰虛血少,頭發失養。治療宜健脾利濕,或祛風潤燥,或補益肝腎,養血生發。
白發俗稱“少白頭”,中醫稱為“須發早白”。多發生于青中年,其發生原因主要是氨酸酶的活性減低,由黑色素細胞形成黑色素的功能減弱,毛發黑色素形成減少所致。與遺傳、精神因素如情緒緊張、用腦過度、憂慮、驚恐及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等有一定關系。臨床表現為稀疏的白發,漸漸大部分頭發變白。無自覺癥狀,青年或壯年男女均可發生。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白發以血虧腎虛為本,有的也可由血熱所致,治療以養血補腎為主,兼以治血祛風為大法。
脫發、白發是常見而又難于治療的一種病,國內外有許多治療方法如精神、飲食、物理、民間驗方、局部治療等等,效果均不是很理想。中國脫發白發研究中心的醫務人員近年來嘗試采用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的具有祛風止癢、通經活絡、養血補血、疏肝理氣、補益肝腎、活血收斂功效的中藥制劑,內服與局部外擦相結合,綜合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