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27例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33~75歲,平均52歲;單純性25例,多發性2例;左側16例,右側11例;囊腫位于腎上極6例,下極17例,中部4例,腎臟背側面22例,腹側面5例;囊腫直徑5~10 cm,平均7.5 cm。因患側腰部脹痛就診者18例,體檢發現而無癥狀者9例。病史6個月~8年。 1.2 手術方法: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并證實囊腫與腎引流系統不相通。術前對腎囊腫進行精確定位。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取患側向上側臥位,根據囊腫體表投影相應位置選擇適當的切口,可以采用十一肋間、十二肋下或腰部斜切口,偏于腋前線或腋后線,切口長度6~10 cm,切開皮膚,分離肌層,打開Gerota's筋膜,直接暴露囊腫部位,不需過分游離腎臟,常規手術方法去頂,距離腎實質邊緣約5 mm處切除囊腫壁,用石碳酸、乙醇、生理鹽水處理囊底,囊壁邊緣用可吸收線鎖邊縫合或電灼止血,腹膜后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術后給予常規抗炎等治療。 2 結 果 27例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40~100 min,平均75 min。失血量50~100 ml,平均80 ml。術后住院7~13 d,平均8.2 d。24例患者隨訪3個月~4年未見囊腫復發,余3例未完成隨訪。 3 討 論 開放性腎囊腫去頂術是治療腎囊腫的常規標準術式;超聲經皮腎囊腫穿刺抽液注入硬化劑療法雖創傷小但復發率較高;靠近集合系統的囊腫如有硬化劑滲入有引起嚴重損傷的潛在危險性〔1〕;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具有療效佳、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但手術成功需要相對大的操作空間,若解剖顯露不完善、術中止血不嚴密,則會因視野不清而造成操作上的困難,有腹膜損傷、腹腔感染、腹腔臟器損傷、腹壁穿刺孔出血、腹膜后血腫等危險性,且手術費用高,需要特殊設備和較高的專業技術,在基層醫院無法短時間內開展。 我們采用的小切口腎囊腫去頂術,不需過分游離腎臟,直接暴露囊腫滿意,手術切口小,術中創傷小,術后患者疼痛輕,康復快,手術成功率高,最長隨訪4年無囊腫復發。但該手術的難易程度與囊腫部位有關,對腎下極、背側、腎表面的囊腫更適合,而對過胖者或腎上極、內側、腎門的囊腫相對不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