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HIV治療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近年剛剛引入我國,HIV耐藥性毒株即已在我國開始出現。最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基因型HIV-1耐藥性分析方法,成功地運用于臨床耐藥性檢測,獲得了上述發現。
耐藥性是目前全世界艾滋病治療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我國大規模的抗病毒治療尚未開始,HIV耐藥性研究一直沒有開展。而及時了解患者的HIV耐藥性,不僅對醫治艾滋病病人十分重要,對整個艾滋病疫情控制都意義重大。為此,在著名醫生曹韻貞教授的指導下,該中心博士生徐軍強及課題組采用RT-PCR技術與DNA檢測技術,并借助分子生物學工具軟件及HIV-1蛋白酶和逆轉錄酶序列數據庫,成功地建立了基因型HIV-1耐藥性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檢測到病毒RNA含量在1000拷貝/ml的臨床標本。運用該方法,他們對92例HIV-1感染者的134例臨床標本進行了耐藥性檢測和進化樹分析。結果發現,HIV-1逆轉錄酶基因在治療后的突變頻率高于治療前,部分病人治療后HIV-1蛋白酶和逆轉錄酶基因發生了多位點的突變,由此提示HIV耐藥性毒株已在我國出現。
進一步進行的HIV-1蛋白酶逆轉錄酶基因耐藥性突變模式研究發現,與逆轉錄酶基因相比,HIV-1蛋白酶基因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態性。此次檢測的92例感染者多數為B亞型病毒,也有少量的C亞型病毒和重組病毒。檢測結果顯示,非B亞型病毒的蛋白酶和逆轉錄酶基因耐藥性突變模式與B亞型病毒相類似。
據悉,目前西方國家對HIV-1耐藥性的研究還基本局限于B亞型病毒,而該研究所建立的基因耐藥性分析方法,同樣適用于非B亞型病毒耐藥性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