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濕疣(Condyloma acuminata),又稱尖圭濕疣、生殖器疣(陰部疣)、性病疣。近年來由于性病的外延不斷擴大,此病被公認為性傳播疾病,也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
尖銳濕疣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性病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近15年來,美國尖銳濕疣的發病數增加了5倍。尖銳濕疣在我國也是最主要的性病之一,有些地區發病數占全部性病病人的20%~31%,為第2位或第3位。我國南方比北方多見,好發年齡在16~35歲之間。尖銳濕疣的傳染性很強,發病率較高,在國外僅次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占第三位。在國內因尚無條件檢測非淋菌性尿道炎,所以它居淋病之后,占第二位,其年增長率超過100%,居各類性病之首。因此,有些單位在體檢時發現20-30%的女性患有尖銳濕疣也就不奇怪了。此病可在幾個月內自然消退,但也有少數病人的病變持續多年,經久不愈。因而要及早發現、及時徹底治療。
尖銳濕疣是性傳播疾病之一,但與淋病、梅毒的傳染方式不同,除了性接觸所致之外,還有30-40%系接觸污染物所致。
本病的病原體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屬DNA病毒。人體皮膚及粘膜的復層鱗狀上皮上HPV的唯—宿主,尚未在體外培養成功。病毒顆粒直徑為50~55nm。這是非常小的,一般光學顯微鏡是不能看到的,只有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人類乳頭瘤病毒的類型很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發展迅速,證實人類乳頭瘤病毒有60種以上的抗原型,即這一家族里有60多個相似而又不同的病毒(亞型),其中至少有10個類型與尖銳濕疣有關(如6,11,16,18及33型,最常見6、11型),而第11,16,18型,則是國外目前研究宮頸癌、外陰癌甚至陰莖癌的最熱門的病毒因子,其長期感染與女性宮頸癌的發生有關。尖銳濕疣與尋常疣、扁平疣、絲狀疣、掌跖疣等,同為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但不同類型的HPV能引起不同的疣。如Ⅰ型主要引起掌跖疣,Ⅱ型主要引起尋常疣,Ⅲ型主要引起扁平疣,而尖銳濕疣主要是由Ⅵ型、Ⅺ型病毒感染所引起。HPV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特別易生存增殖,故男女兩性的外生殖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病毒可自身接種,因此發生于肛門等部位的損害常出現于兩側接觸面。
尖銳濕疣的傳播途徑
它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尖銳濕疣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3周~8個月,平均為3個月。有的患者,半年前有不潔性交,出現尖銳濕疣后,十分困惑,當大夫詢問病史時,往往否認,其實,病毒在局部潛伏可達8個月之久而不發病,當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大量繁殖,即可發病。雖然這些患者未發病,病毒潛伏于人體,它也有傳染性,同樣是傳染源。
(1)直接性接觸傳染 這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據研究有2/3與尖銳濕疣患者有性接觸的人可發生本病。病期平均在3個半月時傳染性最強,故在性混亂者中最易感染本病。通常通過不潔性交,經受損的皮膚和粘膜感染。調查資料表明,尖銳疣濕就多發生于20-30歲的青年人,而這些病人中,多數有婚外不潔的性亂史。
(2)母嬰傳染 嬰幼兒尖銳濕疣或喉乳頭瘤病和兒童的尖銳濕疣,可能是分娩過程中胎兒經過感染HPV的產道或在出生后與母親密切接觸而感染的。
(3)間接物體傳染 可通過日常生活用品如內褲、浴盆、浴巾傳染。如果女性穿著尼龍內褲,又不注意清潔外陰,霉菌或滴蟲性陰道炎便容易發生,或出現其他感染所致的白帶增多等情況時,局部的浸漬、潮濕便為乳頭瘤病毒的接種,滋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用污染的手搔抓陰部或使用污染的毛巾也會引起尖銳濕疣的傳染。引起感染的原因還有不注意陰部衛生或在便前不注意洗手。人們都知道飯前便后要洗手,殊不知便前或接觸外陰(如更換月經栓或衛生棉)前更應洗手,人們只怕以手接觸外陰會沾污手而不知手也會沾污外陰。 尖銳濕疣屬于中醫“疣瘡”、“疣目”、“臊瘊”等范疇。男性好發于冠狀溝、龜頭、包皮、系帶、尿道口,少數見于陰莖體部,同性戀者可發生于肛周及直腸。但很少見于陰囊。女性好發于大陰唇、小陰唇、陰蒂、女性后聯合、肛周、宮頸和陰道,偶見于腋窩、臍窩、乳房等處。尤其易發生于有慢性淋病、白帶多及包皮過長者。除以上部位外,人體的其他部位也可患病,如口腔、腋窩、臍窩、乳房下部、足趾間等。也可以從身體的其它部位自身接種到生殖器部位,但很少見。男性為乳頭樣、菜花樣突起,紅色,濕潤柔軟。女性為瘤樣、菜花樣皮損,如病程長,可相互融合,呈一串葡萄。
通常分兩型:Ⅰ型,表現為孤立的或多發的菜花或雞冠狀突起,多在外陰、肛周等部位;Ⅱ型,為乳頭狀、指狀或丘疹狀病變,多分布于雙小陰唇內側、處女膜環、前庭、舟狀窩等粘膜。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尖銳濕疣與生殖器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利用核酸雜交方法,在不同類型的生殖器腫瘤中測到了人類乳頭瘤病毒,同時在尖銳濕疣病損的組織中也測到該病毒。有報告5%~10%的外陰、宮頸和肛周的尖銳濕疣經過一段時期后可出現間變和發展為原位癌或浸潤癌。還發現15%陰莖癌、5%女性外陰癌是在原尖銳濕疣的基礎上發生的,特別是宮頸癌,發生惡變者尤其與HPV-16、18、31、33型有關。巨大尖銳濕疣可繼發癌變。許多實驗室研究也進一步表明,HPV、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癌三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外陰、陰莖或肛周的尖銳濕疣可以轉化為鱗狀細胞癌。這種轉化通常要5-40年。所以患尖銳濕疣后,一定要積極治療,徹底根治。找專科醫師治療是最佳的選擇,否則不適當的治療和刺激可加快惡變。
尖銳濕疣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在生殖器溫度較低而且干燥部位的損害常常表現為小而扁平狀,而在溫熱、濕潤部位者常呈絲狀或乳突瘤狀。初起為細小淡紅色丘疹,后逐漸增大加多相互融合,表面凹凸不平,濕潤柔軟,呈乳頭瘤樣,雞冠樣,草樣,蕈樣或菜花樣突起,紅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且易發生糜爛滲液,易出血。皮損裂縫間常有膿性分泌物郁積其中,致有惡臭,自覺有癢感且每因搔抓而引起繼發感染。由于不斷受到局部潮濕與慢性刺激的作用,往往迅速增長。有的女性患者甚至從外陰至陰道、宮頸等處都長滿了一片毛棘或很多小菜花狀突起,好似玫瑰色的芒刺或雞冠花。濕疣的數目少則數個,多則十余個,數十個以至百個之多。極少數病人由于治療不及時,使濕疣長得很大,成為巨大濕疣,可向深部穿透,產生很多瘺管通向尿道或經5-40年惡變為癌腫。發生在直腸內大的濕疣可引起里急后重感。當妊娠期體內激素水平劇變時,生殖器的供血豐富,機體免疫功能又有所下降,故生殖器疣的體積也迅速增大,甚至達到阻塞產道的程度。分娩時往往使疣體摩擦撕裂出血,由于其組織脆弱,會給縫扎止血帶來困難。有的濕疣在妊娠末或分娩后可以自然縮小以至消退。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介有瘙癢感,潮濕感或摩擦感。如有繼發感染時可伴有疼痛,陰道和宮頸有損害時表現為白帶增多或性交后出血。巨大皮疹可引起局部異物感或因摩擦而引起疼痛。性交時癥狀可能加重。
部分病例為亞臨床感染或HPV病毒攜帶者,無肉眼可見的臨床表現。孕婦患尖銳濕疣后,人乳頭狀瘤病毒可通過分娩過程傳染給嬰兒,使之發生喉頭疣及引起喉部乳頭狀瘤。即使母體感染后無臨床癥狀,病毒也可通過血液或胎盤傳播給胎兒,所以患有此病的婦女足月妊娠時,以做剖腹產術為妥。 【組織病理】
角化不全,棘細胞層高度肥厚,呈乳頭瘤狀增生,表皮增厚延長呈假上皮瘤樣,基底層棘層細胞可見多數核分裂像,頗似癌瘤、但細胞排列規則,真皮與表皮境界清楚,顆粒盡和棘層有空泡細胞,該細胞胞漿著色淡,中央有深嗜堿性大而圓的核。 真皮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周圍有致密慢性炎細胞浸潤。 【診斷】
尖銳濕疣常需與生殖器癌、扁平濕疣、假性濕疣、生殖器鮑溫樣丘疹病及珍珠樣丘疹病鑒別。
(1)生殖器部位癌 皮損較硬,邊界不清,鱗狀上皮瘤有明顯的向深部浸潤,常形成潰瘍,有時應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尖銳濕疣一般呈乳頭狀生長,病變淺表,很少浸潤面。
(2)扁平濕疣 為梅毒二期皮疹。扁平濕疣多發生于肛周及外生殖器周圍,基底寬,無蒂,外觀扁平,疣面潮濕、光滑。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可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反應為陽性。詳見梅毒部分。
(3)假性濕疣 又稱女性絨毛狀小陰唇,在成年女性的小陰唇內側上出現魚卵狀或細小絨毛狀、排列規則的增生物,互不融合,長期不變,醋酸白試驗陰性。
(4)生殖器鮑溫樣丘疹病 本病較少見,主要與人類乳頭瘤病毒16型感染有關。表現為生殖器部位多發性棕紅色小丘疹,直徑2~10mm。臨床上很像尖銳濕疣,但組織學上類似鮑溫病的改變。作出這一診斷必須是專科醫師。
(5)珍珠樣丘疹病 發生于男性的龜頭,沿龜頭冠狀溝有排列整齊的大小一致的珍珠樣丘疹。米粒大小、圓頂、平滑,互不融合,長期不變。
(6)皮脂腺異位癥:丘疹在粘膜內無重疊生長,多為淡黃色。
(7)傳染性軟疣:單個不融合的皮色半球形丘疹,周圍光滑,中央可擠出軟疣小體。
(8)軟下疳:外生殖器皮膚損害為不規則形潰瘍,伴痛性橫痃。潰瘍面滲出物涂片可能查到杜克雷桿菌。
尖銳濕疣的診斷辨認多靠醫生的臨床經驗,但由于性病在我國絕跡多年,臨床醫生的經驗有限,難免有判斷失誤的情況,據報告有些基層醫院的誤診率可達50-80%;尖銳濕疣多位于大小陰唇內側、陰道口及肛門部位,病變呈淡紅、鮮紅或暗紅色米粒大或豆粒大突起的疣狀增生物,疣體濕潤、柔軟,可單個或多個并存,有時呈菜花樣典型皮損。與尖銳濕疣相類似的疾患還有假性濕疣或絨毛狀小陰唇,后者多見于小陰唇內下側,刺狀突出物與陰唇顏色相仿,狀似天鵝絨一般,但病人多無癥狀,只是白帶增多。其他容易誤診的還有處女膜贅狀物、扁平濕疣(二期梅毒疹)、皮脂腺增生等。
要準確辨別這幾種不同疾患,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