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癬也稱“腳氣”,中醫稱“腳濕氣”,這種疾病是一種淺部霉菌感染的皮膚病,腳氣可分為干性和濕性兩種類型:干性主要表現癥狀是腳底皮膚干燥、粗糙、脫皮、冬季易皸裂等癥狀;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白、擦破老皮后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復發作,春夏加重,秋冬減輕。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一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腳氣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
糜爛型:好發于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水皰型:好發于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角化型:好發于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干燥,角化脫屑、瘙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1.喜歡運動,足部出汗多,經常穿運動鞋或其他不透氣的鞋子,不勤換襪子,真菌在陰濕的環境中容易繁殖。
2.與他人共用毛巾、浴巾、洗腳盆、拖鞋等,以致交叉感染。
3.治療不徹底,自以為癥狀好轉就停藥,真菌未完全殺滅,又大量滋生。因此,即使癥狀好轉,也應再堅持用藥一段時間。
4.患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機體抵抗力差,應該首先控制全身疾病。
5.人體內因缺乏維生素B,也可引起腳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