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感染性腹瀉
 1.病毒性腸炎主要是輪狀病毒腸炎,該病毒RNA基因組常發生點突變,故重復感染多見。病毒侵入腸道后,在腸黏膜絨毛頂端的上皮細胞復制,使細胞空泡變性、壞死、脫落,使小腸黏膜吸收水、葡萄糖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而形成腹瀉。同時由于絨毛上皮細胞受損,繼發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引起滲透性腹瀉。
 
 2.細菌性腸炎
 
 (1)腸毒素性腸炎由各種產腸毒素的細菌所致。如產毒性大腸桿菌,一般不侵入腸黏膜,而是通過菌毛上的黏附因子使細菌黏附在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上,進行繁殖,并產生2種腸毒素:①不耐熱腸毒素,與小腸上皮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ATP轉變為cAMP;②耐熱腸毒素,激活鳥昔酸環化酶使GTP轉變為cGMP。兩者均促使小腸分泌增加,超過結腸吸收限度而引起腹瀉。
 
 (2)侵襲性腸炎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所致,如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等。細菌不同,侵犯腸道的部位各異。共同特點是細菌侵入腸黏膜,引起充血、水腫、滲出甚至潰瘍,影響水和電解質的吸收,使大便次數增多,性狀為黏液膿血便,伴發熱、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
 
 (二)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當進食過量或食物成分不適當時,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積滯在小腸上部,同時胃酸減低,有利于腸道下部細菌的繁殖和上移,使食物發酵腐敗。分解產生的短鏈有機酸(如乙酸、乳酸等)使腸腔內滲透壓增高,協同腐敗性毒性產物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毒性產物被吸收入血后,可出現中毒癥狀。
 
 【臨床表現】
 
 (一)按病情分型
 
 1.輕型大便次數增多,無脫水及中毒癥狀。
 
 2.中型大便次數增多,10次/d以內,稀薄,黃色或黃綠色,可伴有溢乳及嘔吐,有輕至中度脫水或輕度中毒癥狀,起病可急可緩。
 
 3.重型除較重的胃腸癥狀外,有重度脫水或明顯的中毒癥狀,多為腸道感染所致。起病急,也可由輕型逐漸加重轉變而來。
   ①胃腸道癥狀腹瀉頻繁,10次/d次至數十次,每次量大;大便呈黃色或黃綠色,呈蛋花湯樣或水樣,可有少量黏液;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及少量白細胞。由侵襲性細菌引起者大便呈黏液膿血便,伴有惡心、腹痛及里急后重,鏡檢可見較多紅細胞及白細胞。患兒食欲低下,常有嘔吐,嚴重者可嘔出咖啡渣樣物。   ②全身中毒癥狀患兒一般狀態差,可伴有高熱或體溫不升;病初常煩躁,進而精神委靡、嗜睡、面色灰白、意識朦朧甚至昏迷。   ③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