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不少人對鼻咽癌的認識卻非常模糊,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
張先生今年剛退休不久,生活節奏不像過去那樣緊張,但令他苦惱的是,頭痛的老毛病卻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以來,發作次數特別頻繁,有時候耳朵也覺得很悶,別人的講話聲稍輕就聽不清楚。張先生的女兒建議父親去醫院查查耳朵。張先生并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紀,有點耳背是正常的。沒想到,經醫生仔細檢查后,發現他的頸部淋巴結出現腫大,病理報告顯示,張先生得的是鼻咽癌。
吳先生經常鼻塞,起初他以為是感冒所致,沒放在心上,見鼻塞一直沒有好轉,他便以為是得了鼻炎,沒有大礙。不多久前,吳先生發現早晨起床后自己的痰中或鼻涕中經常帶有血絲,這才走進醫院,檢查結果竟是鼻咽癌。
高發與四種因素有關
我國是鼻咽癌的高發國家之一,全世界約80%的鼻咽癌都發生在我國,且明顯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地域差異,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鼻咽癌的發病率在世界居于前列。
鼻咽癌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與以下這些因素密不可分:
一、家族遺傳:鼻咽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
二、EB病毒感染:研究人員在鼻咽癌的腫瘤細胞中檢出了 EB病毒分子DNA,且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大多都有EB病毒抗體升高現象。
三、腌制食物:研究發現,經常攝入咸魚、腌肉、腌菜等腌制食物與鼻咽癌的發病有關。這類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很高,烹飪過程中會析出高濃度的亞硝胺及二亞硝基哌嗪,這些化合物會誘發癌變。
四、吸煙:很多研究結果都顯示了吸煙與鼻咽癌的發病密切相關。
七大癥狀易誤診
與鼻咽癌在我國尤其是南方地區的高發病率相對應的,是多數患者在被確診時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
鼻咽癌為何難以早期發現,甚至經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醫生說,這可能與其特殊的發病部位有關。鼻咽腔是由顱底、頸椎、鼻腔后端和軟腭背面圍成的一個深在的腔隙。鼻咽腔與鼻孔、咽鼓管、頸椎、顱底、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及頸部的大血管、淋巴鏈等都密切關聯。因此,這一區域一旦發生腫瘤,癌細胞向周圍侵犯,就會引發五官的相應癥狀:
耳鳴耳悶 鼻咽和耳朵之間有一條管腔相連,這條管被稱為咽鼓管。當鼻咽出現腫瘤浸潤、壓迫到咽鼓管時,就會導致耳堵塞感、耳鳴,甚至聽力下降。這也是不少患者的首發癥狀。
涕血 多數患者是在清晨洗簌過程中,用力回吸鼻咽分泌物時發現帶血現象,有時還會從口中回吸出帶血的鼻涕。這一般是由于腫瘤表面黏膜發生潰破、感染所致。這一癥狀常常被誤認為是“上火”或天氣干燥而耽誤治療。
鼻塞 鼻咽部腫瘤長大后,向前突入后鼻孔時,就會引起鼻塞。不少患者以為是感冒或鼻炎引起的而疏忽大意。
持續頭痛 常表現為持續性偏于一側的頭痛。這是由于腫瘤侵犯顱內,導致腦水腫以及顱內高壓引起的。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又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的,應該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以免耽誤治療。
面部癥狀 腫瘤壓迫三叉神經后還會引起面部麻木、吞咽困難、說話咬字不清等問題。不少患者會誤以為是神經問題因而去神經科就診。
眼部癥狀 由于支配眼球活動的神經多從鼻咽部前上方經過,當病灶壓迫這些神經時,就可能會造成復視,即看東西有重影、眼球外展活動受限等癥狀。
頸部淋巴結腫大 約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診時已經出現頸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甚至等淋巴結已經腫得像雞蛋大小才去就診。這其實是鼻咽癌已經轉移到頸淋巴結的表現。
三個習慣有助早發現
鼻咽癌是最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也是一種可以治愈的惡性腫瘤,關鍵在于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醫生提醒,鼻咽癌的及時發現首先要靠定期檢查。由于鼻咽癌初發位置較為隱蔽,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因此定期檢查就非常必要。尤其是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應每半年或一年到專科醫院做一次例行檢查。
其次要留意生活中的蛛絲馬跡。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能忽視身體的不適癥狀。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被確診后會告訴醫生有些癥狀其實早已發現,但都自認為是由于過度疲勞所致,一拖再拖耽誤了治療。因此,平時要養成注意觀察的好習慣,如觀察痰、涕的性狀,是否有帶血現象。感冒時痰、涕中帶血是常有的現象,這是由于黏膜充血、水腫,或者擤涕時過重發生小血管破裂所致,不必驚慌。但如果出現無明顯誘因的擤涕或吸涕帶血,就應及時檢查。
此外,養成觸摸頸部并觀察淋巴是否有異樣的習慣,也有助于早期發現鼻咽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