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卵巢腫瘤的病理組織學分類   卵巢胚胎學、組織解剖學及內分泌功能復雜,腫瘤種類繁多,按其組織發生有如下分類:   (1)上皮來源性卵巢腫瘤:①卵巢漿液性腫瘤:良性漿液性囊腺瘤、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惡性漿液性囊腺癌,②卵巢粘液性腫瘤:良性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惡性粘液性囊腺癌,③卵巢內膜樣腫瘤:良性卵巢內膜樣囊腺瘤、交界性卵巢內膜樣腺瘤、惡性卵巢內膜樣腺癌、特殊組織學類型,④卵巢纖維上皮瘤:良性纖維上皮瘤、增生性纖維上皮瘤、惡性纖維上皮瘤(Brenner瘤),⑤混合性上皮性腫瘤,⑥不能分類的上皮性腫瘤,⑦未分化癌;   (2)性索-間質來源的腫瘤:①卵巢顆粒-卵泡膜細胞瘤,②卵巢支持-間質細胞瘤,③兩性母細胞瘤,④伴環狀小管的性索瘤;   (3)卵巢脂質細胞瘤;   (4)生殖細胞來源的腫瘤:卵巢無性細胞瘤、胚胎性癌、內胚竇癌、卵巢非孕性原發性絨毛膜癌、多胚瘤、混合性生殖細胞瘤、卵巢畸胎瘤;   (5)卵巢性母細胞瘤;   (6)卵巢非特殊間質來源的腫瘤:①良性腫瘤:卵巢平滑肌瘤、卵巢纖維瘤,②惡性腫瘤:卵巢淋巴瘤;   (7)雜類或來源不明確的腫瘤;   (8)卵巢轉移性腫瘤:①來自消化道癌的轉移性印戒細胞癌(Krukenberg瘤),②來自其他器官的轉移性卵巢癌。   此外,在卵巢良性腫物中,還常見有非贅生性囊腫。包括:單純性囊腫、濾泡囊腫、黃體囊腫、子宮內膜異位性囊腫(巧克力囊腫)等。   常見卵巢腫瘤的病理與CT診斷   種類繁多的卵巢腫瘤中,對其中常見者,對照病理與CT診斷特點,探討如下。   對照其病理特征,探討其CT表現,是診斷的基礎。   一、良性卵巢囊腺瘤   1.良性漿液性囊腺瘤   其發病率占上皮來源性卵巢腫瘤的第一位。文獻統計資料,它在卵巢良性腫瘤中所占比例,國外為23.5%,國內為23.1%。   因其腫瘤生長方式不同,常有以下兩種病理類型:(1)單房性漿液性囊腺瘤。為單房薄壁性囊腫,表面光滑,大小可從數毫米至小兒頭大。切面為一單個囊腔,內壁光滑,可見扁平散在乳頭,極少分支。囊內充滿清澄液體。此型最多見,占卵巢上皮性腫瘤的25.1%。(2)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次于前者,占卵巢上皮性腫瘤的15.9%。腫瘤大,一般直徑為20~30cm,15cm以上者約占56%。大者可充滿整個腹腔。為多房性,伴乳頭生長,表面可呈結節狀。切面:囊腔被纖維組織分隔為多房,大小形態不一,互相擠壓變形,房內充滿澄清液體,富含蛋白質。房內可見乳頭生長,形態多樣,有的細小平坦、有的呈片狀如疣狀突起,有的為基底寬大的粗短分支。約有30%于腫瘤間質和乳頭間有鈣鹽沉著,呈同心圓排列,稱砂粒體。   CT表現:腫瘤于盆腔內,一般較小,以單房薄壁性囊腫為多見,壁薄且均勻一致,囊腔內充滿液體,其CT值接近于水。   多房性者可見多個細條樣間隔,囊內可見乳頭狀軟組織突起,少數可于囊壁內或軟組織中見有砂粒體鈣化。   2.良性粘液性囊腺瘤   其發生率占卵巢良性腫瘤的20%,也可分為單房性及多房性。前者為一圓形或橢圓形單房性囊腫,腔內充滿粘液性液體,囊腔內、外壁無乳頭生長;后者為多房性囊腫,切面觀其大小相差很大,并可于大房內套有子房,為其特征。囊內液體似膠凍樣、粘稠,拉而不斷。腫瘤直徑15~30cm,甚至可達足月妊娠大小。   CT表現:盆腔腫塊一般較大,單房者其形態與漿液性囊腺瘤CT表現相同,其腔內液體粘稠,CT值高于水,但低于軟組織,為其不同。   以多房性囊腫多見,囊壁薄,但不均勻?梢娪啥鄠細條樣間隔形成的小囊。軟組織性乳頭狀突起較漿液性少見,液體CT值也明顯增高,與漿液性不同。   二、交界性卵巢囊腺瘤   1.交界性卵巢腫瘤的概念   1961年國際婦產科聯合會提出交界瘤的診斷條件:即囊腺瘤的上皮細胞增生活躍,細胞核不典型,但無腫瘤細胞組織向間質的浸潤。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了這一類型。   一般認為,交界瘤為潛在或低度惡性腫瘤,臨床上預后較好。如文獻報道,漿液性者5年生存率92%~100%,10年生存率75%~90%,但易局部復發;粘液性者5年生存率98%,10年生存率96%。   2.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   病理特點與乳頭狀漿液性囊腺瘤相似,但乳頭常呈發芽狀增生,易脫落種植于腹腔,產生腹水,并可引起腸粘連。此外,常有較多鈣化的砂粒體。   CT表現:盆腔多房性囊實性腫瘤,有明顯的乳頭狀軟組織突起,如天鵝絨狀,有的存在砂粒體鈣化。可有腹水。   3.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病理所見大多數腫瘤為多房性,切面可見有囊壁增厚區或出現乳頭,乳頭可呈片狀如同天鵝絨,亦可因反復分支而呈疣狀突起或息肉樣。腫瘤大,平均直徑>15cm,多數為雙側性。腫瘤包膜破裂時,腫瘤細胞及粘液外溢,種植生長,可形成假性粘液瘤。   CT表現:盆腔部位大腫瘤,為多房性囊性腫塊,薄壁,間隔粗細不均,有局限性囊壁增厚,并有結節狀軟組織團塊向囊內突出,有增強效應,囊內液體密度高于水。腹腔可形成假性粘液瘤。   三、惡性卵巢囊腺癌   1.卵巢漿液性囊腺癌   病理形態可分為:①以囊性乳頭狀生長為主的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②以實性腫瘤為主的漿液性腺癌;③上述兩者之間,部分囊性,部分實性。卵巢漿液性囊腺癌為最常見的原發性卵巢惡性腫瘤。文獻統計,占卵巢惡性腫瘤的40%。   腫瘤約有一半為雙側性。一般為中等大小,可從數厘米至很大,約半數直徑>15cm。腫瘤表面呈結節狀,充滿乳頭。切面可見乳頭主要在囊腔內,或同時向囊壁內、外生長,呈菜花狀,或乳頭集合成手指狀、楊梅狀突起。內、外壁的乳頭均可穿破包膜,種植及轉移至腹腔。腫瘤生長迅速,血供不足,易產生缺血壞死。   約25%為多房性、囊性,66.7%為半實質性、半囊性,8.7%為全部實質性。   CT表現:①原發灶特點:盆腔內或下腹部可見囊實性不規則形腫瘤。外緣不光滑,可呈結節狀突起,囊腔內可見菜花狀、手指狀、乳頭狀突起,呈多房囊性腫瘤。囊壁薄厚不一,間隔有不規則增厚。少數可表現為分葉狀實質性腫塊。密度不均勻,其內有缺血壞死區。于造影增強時,上述結節狀、乳頭狀突起、不規則增厚的囊壁及實質性腫塊均可見不規則明顯增強效果。少數可見囊壁及腫瘤實質部分鈣化,為漿液性囊腺癌的特征。②轉移灶特點:多數患者就診時,已有轉移。網膜轉移:表現為橫結腸與前腹壁間或前腹壁后方的網膜部位呈扁平樣如餅狀軟組織腫塊,密度不均,邊緣不規則,界線不清,有的如蜂窩狀。腹腔種植性轉移:于臟器漿膜層及系膜播散,可見腸管邊緣模糊不清,腹腔內及肝脾表面等均可見不規則軟組織結節、腫塊,以及腹水形成。鈣化性轉移:上述轉移部位,肝脾邊緣、腸管邊緣及腹膜等處均可見鈣化性轉移灶,為其特征性表現。   2.卵巢粘液性囊腺癌   較漿液性囊腺癌發病率低,占卵巢原發性癌的24.3%。右側稍多,雙側者占15%。   病理所見,腫瘤外形與交界瘤相似。為多房囊性、實質性或部分囊性,很少有外生性乳頭。切面觀可為多房性,房多而密集,實質區與堅實的結節區很明顯,有時占腫瘤大部或全部。有時惡變區為粗天鵝絨狀或一片乳頭狀。   CT表現:①原發灶與漿液性囊腺癌相比,也呈多房囊性腫瘤及囊實性腫瘤。腫瘤外緣比較光滑。實質區有明顯結節狀突出,也可為不規則形實質性腫塊。與漿液性囊腺癌所見基本相似,不易區別。增強掃描同樣顯示增強效果,但無鈣化現象。②轉移灶方面,前述中,粘液性囊腺癌無鈣化性轉移,其余均可存在。   此外,形成腹膜假性粘液瘤為其特征,因粘液腺癌所產生的粘液性物質破入腹腔而致,也是卵巢癌腹膜播散的一種方式。   CT可見盆腔、下腹部的低密度腫塊,呈膠凍狀,密度均勻,CT值高于水,也可在上腹部于肝脾外緣有分隔的囊性病變,壓迫肝邊緣呈波浪狀的多個壓跡,如同扇貝。   四、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腫瘤以外胚層的皮膚及其附件為主,又稱皮樣囊腫。為卵巢生殖細胞來源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文獻統計,其發生率占全部卵巢腫瘤的比例,國內為25.3%~32.4%,國外為10%~25%,少數報道高達34%。   雙側的發生率相近,雙側性發生約10%~17%。大小各異,從直徑0.5cm到很大,約60%在5~10cm,90%小于15cm。   腫瘤呈圓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切面可見腫瘤多為單房。房內充滿黃色油脂、脫屑上皮及毛發混合物。所含油脂在34℃以上為液體,即液體脂肪。囊壁厚而堅,往往從囊壁向腔內突出形成實性結節,此為脂肪、軟骨及骨集中區,常可見一至數個完好的牙齒、不規則骨片或發育較好的骨,似長骨、指趾骨、肋骨等。約33.4%的腫瘤內含骨組織。   CT表現可如實反映上述病理特征。腫瘤位于子宮側前、側上或側后方,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的囊性或囊實性腫物。其特征性改變:①脂肪成分:內含溶點較低的液體脂肪,CT呈明顯低密度,比皮下脂肪密度低,CT值可為-40~-145HU,平均-140±20HU。可出現脂肪-液面征,為其特征性改變。因重力作用,囊腔內較輕的液性脂肪浮于液面上方,下方為水樣密度內容。有時還可在液面處見有游離漂浮物,如毛發團,而形成“浮球征”。②鈣化、牙齒或骨骼:據報道,約57%~60%CT掃描可顯示鈣化、牙齒或骨骼樣組織。③從囊壁向腔內突出的結節:CT可見從囊壁向腔內隆起的圓形、類圓形實質性團塊,內含脂肪、軟骨、牙齒等,與囊內低密度脂肪形成鮮明密度差。此團塊基底部大部分與囊內壁呈銳角相交。   五、未成熟性畸胎瘤   腫瘤由3個胚層組織組成,其中部分為未成熟的、幼稚的或胚胎性組織。   很少見,國內文獻報道占全部卵巢腫瘤的0.56%,國外一般低于1%。腫瘤多為單側,偶見雙側。單側者,其對側常伴良性囊性畸胎瘤。腫瘤體積大,一般9~28cm大小,文獻報道最大為30cm。外觀呈圓形、橢圓形,或有淺表分葉,為實性。包膜常不完整,表面粗糙,與周圍組織,特別是大網膜常有粘連。切面觀,以實質區為主,常存在散在海綿樣細小囊腔,有時囊腔較大。實質內可含軟骨及骨組織,囊性部分可含粘液、油脂,少數有毛發。常有出血、壞死。手術復發率高,預后差,5年存活率在20%以下。   CT表現:盆腔內可見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實質性腫瘤,內常有小囊腔,含液體及脂肪成分,CT值可測得。實質內可見不規則鈣化、骨組織。腫瘤邊緣不規則,可顯示結節狀突起,并可與周圍組織粘連。增強掃描于實質部分可顯示增強效應。   六、卵巢轉移癌   1.卵巢轉移癌的來源   來源廣泛,任何部位惡性腫瘤都可轉移至卵巢。常見的為乳腺、胃腸道、生殖道、泌尿道及其他部位。據統計,來自乳腺癌為51%,來自消化道癌為37%,來自生殖道癌為22%。同時侵犯雙側卵巢者為70%~90%,單側為10%~30%。單側者均來自卵巢鄰近器官的惡性腫瘤。   轉移途徑:①直接蔓延:如子宮體內膜癌、輸卵管癌。②癌細胞直接或經腹水種植:如胃癌、其他腹腔內惡性腫瘤。③淋巴轉移:如乳腺癌、胃腸道癌。④血行轉移:惡性黑色素瘤等。   CT表現:CT掃描可見盆腔內囊性、實性及囊實性腫瘤,與原發性卵巢癌表現相似。實質性部分有增強效應。多為雙側性,一側少見。大小范圍相差很大,一般直徑1.5~11.0cm大小,雙側性者大小可不對稱。腫瘤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分葉狀。一般邊緣比較清楚,部分也可模糊不清。CT表現往往與原發癌的性質、部位無明顯關系。CT表現與原發性卵巢癌不易鑒別,應結合臨床診斷。   2.來自消化道癌的卵巢轉移癌   即轉移性印戒細胞腺癌,又稱柯根勃瘤(Krukenberg瘤)。本瘤首先由Krukenberg于1896年報道6例。國內報道,占全部卵巢腫瘤的0.3%,占卵巢惡性腫瘤的6.4%~10.6%。   腫瘤常侵犯雙側卵巢,文獻統計約為60%~80%。腫瘤從正常卵巢大小至6個月妊娠子宮大小,一般為10cm左右。為腎形或橢圓形,表面常呈結節狀,無粘連,切面為實質性。分3種類型:①粘液實質混合型。②多囊狀粘液型,有多個含粘液囊腔。③纖維瘤樣型,實質堅硬。   CT表現:根據其病理改變,表現為盆腔內多房性囊腫性、囊實性混合性及實質性腫瘤,邊緣光整,可有結節狀突起。腫瘤大者壓迫推移子宮、直腸,并與之粘連。增強掃描于實性團塊部分及多房性間隔有增強效應。此外,可根據CT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確定消化道原發癌。   七、卵巢囊腫及非贅生性囊腫   1.單純性囊腫   為單房薄壁。囊內含清色液體,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被覆扁平上皮或上皮完全消失。   2.卵泡囊腫   常為孤立性單個囊腫,囊腔內積聚過多的卵泡液,直徑2~5cm。產生雌激素。   3.黃體囊腫   黃體腔內大量積液,直徑達3cm以上。多為單房孤立性囊腫,腔內含大量黃色液體。   4.子宮內膜異位性囊腫(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約80%發生在卵巢,約50%為雙側性。因異位的子宮內膜有周期性出血、纖維化及粘連逐漸形成囊腫。內含陳舊性血液稱巧克力囊腫。直徑多在3cm以內,但也可很大。   CT表現:于附件及子宮直腸陷窩處可見圓形或橢圓形囊腫,邊緣光滑、銳利,境界清晰,具有典型囊腫的CT特征。直徑一般3~5cm,密度均勻一致,CT值近于水,但巧克力囊腫因系陳舊性血液而CT值偏高。壁薄,一般CT不能顯示。   卵巢腫瘤的鑒別診斷   1.腫瘤的CT定位診斷   注意與漿膜下子宮肌瘤鑒別:全面觀察CT圖像,必要時利用冠狀面、矢狀面重建技術,了解腫瘤與子宮的關系,及比較增強前、后子宮與腫瘤的CT值變化,有助于鑒別。   巨大卵巢腫瘤可位于盆腔入口,中線附近,膀胱上方,甚至下腹部,注意與腹腔內腫瘤鑒別,全面觀察各層面關系對確定腫瘤的來源有重要意義。   2.腫瘤良惡性的CT定性診斷   腫瘤良惡性可從如下幾方面綜合判斷:①良性腫瘤輪廓光整,多為圓形、橢圓形;惡性腫瘤常為不規則分葉狀,邊緣可有小結節狀突起。②良性腫瘤中,除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特征性改變外,其他腫瘤一般密度比較均勻,為囊性,或實性;而惡性腫瘤密度不均一,多為囊實性,有的以實性為主。③良性腫瘤囊性者,有均一薄壁,甚或不能察覺。分房者為細條狀間隔;惡性腫瘤壁厚薄不均,有不規則厚壁,壁內可見乳頭狀結節。④成熟性畸胎瘤有鈣化、骨骼、牙齒;而惡性腫瘤的鈣化為不定型。⑤增強掃描,良性腫瘤中囊腫性無增強,實性者表現為均勻輕度增強;惡性腫瘤為不均勻明顯增強。   CT對鑒別良惡性腫瘤有一定價值。下列征象支持惡性腫瘤的診斷:①卵巢囊實性腫塊,但其實性軟組織成分較多,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突起,或有較大的實性腫塊部分。②實性腫塊內部有低密度壞死區,或見有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③腫瘤雖為囊性結構,但囊壁增厚且不規則,囊內有多個間隔,最厚處大于3mm。④增強掃描于上述實性部分、結節狀突起及增厚的囊壁有明顯的增強效應。⑤若出現轉移征象,則可確定診斷。   囊性畸胎瘤惡變:可見侵入囊腔內壁的廣基底菜花狀實性腫塊,向腔內突出并與囊壁呈鈍角相交,邊界不規則;還可表現為腫瘤外緣出現小結節狀突出。增強掃描均可表現為增強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