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1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卵巢腫瘤的MR影像資料,并就其MR檢查方法、診斷及鑒別診斷問題,結合自己的經驗作一初步討論,以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卵巢腫瘤15例,患者年齡為24~70歲。15例卵巢腫瘤包括卵巢囊腫6例、卵巢囊腺瘤4例、卵巢癌2例、卵巢畸胎瘤2例和卵巢惡性畸胎瘤1例,其中1例卵巢囊腫和1例卵巢囊腺瘤同時伴有子宮肌瘤。全部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15例卵巢腫瘤中,11例在MR檢查前作了B超檢查,6例作了CT檢查,其中4例B超和CT均未明確診斷。本組15例術前MR診斷準確率為93.3%(14/15)。   全部病例MR檢查均使用美國GE公司Signa 0.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掃描時選用體部線圈,采用自旋回波(SE)和短TI反轉回復(STIR)脈沖序列。T1加權像時,重復時間(TR)為340 ms,回波時間(TE)為15 ms;T2加權像時,重復時間(TR)為2500 ms,回波時間(TE)為90 ms;質子密度成像時,重復時間(TR)為2500 ms,回波時間(TE)為20 ms。當使用STIR成像時,TR為2500 ms,TE為25 ms,TI為110 ms。掃描矩陣均取256×192,掃描層厚為7 mm,層間距為2 mm。數據采集在T1加權像時取4次平均,T2加權像、質子密度像和STIR成像時取2次平均。掃描常規為:矢狀位用T1加權像和STIR,冠狀位用T1加權像,橫斷面用T1加權像、T2加權像和質子密度像。必要時加作橫斷面STIR。15例卵巢腫瘤中,囊性8例,囊實性7例;腫瘤邊緣光滑13例,模糊2例;3例惡性腫瘤均為囊實性,2例邊緣模糊,1例邊緣光滑;8例囊性腫瘤中,6例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影,2例為短T1、長T2信號影;7例囊實性腫瘤在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上都表現為混雜信號影。   3 討論   磁共振檢查可進行各種平面的掃描,因此在卵巢腫瘤的定位診斷上具有明顯的優越性[1,2]。成年人正常卵巢大約為4 cm×2 cm×2 cm,重量為5~8 g,位于髂動脈內側,并分為皮質帶和髓質帶,由卵巢系膜、子宮卵巢韌帶、闊韌帶、輸卵管卵巢韌帶和漏斗骨盆韌帶所固定。卵巢周邊的皮質帶由梭形的連接組織細胞基質和膠原纖維構成,卵泡在此形成、成熟和排出;卵巢中部的髓質帶則由疏松的連接組織、血管、淋巴組織、神經和胚胎殘存組織等構成。卵巢在MR冠狀面和橫斷面圖像上顯示最佳。T1加權像上,生育期女性的卵巢信號強度與肌肉組織信號相等,且內部信號強度均勻一致。有時可見卵巢內部有偏心性、針點狀高信號或低信號影,可能為卵泡和黃體形成所致。T2加權像時,正常卵巢表現為高信號強度影,邊緣則為低信號強度影。卵巢周邊的低信號影是皮質帶邊緣與卵巢系膜及一些支撐韌帶所致。   卵巢囊腫在卵巢腫瘤中最為多見,本組6例,占全部15例卵巢腫瘤的40%,其好發年齡為30~40歲。卵巢囊腫在病理上可分為單純性漿液性囊腫、濾泡囊腫、黃素囊腫、巧克力囊腫和卵巢冠囊腫。根據囊腫的起因,我們將卵巢囊腫分為生理性囊腫和病理性囊腫,前者包括濾泡囊腫和黃素囊腫,后者包括單純性漿液性囊腫、巧克力囊腫和卵巢冠囊腫。生理性囊腫又稱為功能性囊腫,多見于小兒和成年人,腫瘤一般小于2 cm。有時在青春期和妊娠期生理性囊腫可大于5 cm。濾泡囊腫在MR上表現為均勻性長T1、長T2信號強度影,邊緣光滑;黃素囊腫則內部信號多不均勻,MR影像上比較容易鑒別。病理性囊腫以單純性漿液性囊腫最多見,表現為較大的均勻一致的長T1和長T2信號影,囊腫邊緣光滑。巧克力囊腫又稱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系子宮內膜異位周期性經血所致。巧克力囊腫一般小于5 cm,表現為短T1和短T2信號影,信號強度不均勻,囊腫邊緣模糊,常與鄰近結構分界不清。臨床表現常有助于鑒別診斷。卵巢冠囊腫僅在病理上可見囊腫壁有卵巢冠組織結構,MR影像上無法鑒別。   卵巢囊腺瘤好發于中、青年婦女,本組4例,占全部卵巢腫瘤的27%。根據腫瘤內部成份可分為黏液性和漿液性囊腺瘤兩種。黏液性囊腺瘤表現為邊界清晰、多房的短T1和長T2信號影,并可伴壁結節;漿液性囊腺瘤則表現為邊界清楚、均勻一致的長T1和長T2信號影,合并瘤內出血時為短T1和長T2信號影。   卵巢畸胎瘤主要見于育齡期婦女,本組3例(3/15,20%);チ龆酁榱夹腫瘤,文獻報道大約0.3%~0.8%可發生惡變,本組惡性畸胎瘤1例,占33%。良性畸胎瘤在MR上表現為短T1和短T2信號影,與皮下脂肪相似,常伴有化學位移偽跡。當具有典型的三個胚層成份時,MR 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表現為高、中、低混雜信號影。一般情況下,僅憑MR檢查很難判斷畸胎瘤是否惡變。   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中居第三位,僅次于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臨床上常見的卵巢癌為囊腺癌、腺癌和子宮內膜樣癌,其中囊腺癌最為多見,占卵巢惡性腫瘤的77.6%。本組卵巢癌均為囊腺癌。卵巢癌的MR表現多為不均勻性長T1、長T2異常信號影,腫瘤壁不規則,壁結節融合成塊狀;瘤內多見不規則分隔樣改變,實性部分可伴有囊變、壞死區;可有轉移灶,如子宮直腸窩內種植等。   卵巢腫瘤的大小差異很大,小的腫瘤可在1 cm左右,大的腫瘤則可在10 cm以上。一般講,當腫瘤較小時,MR影像很容易確定腫瘤的起源;當腫瘤較大時,應注意與子宮腫瘤和腸管的腫瘤相鑒別。發生于闊韌帶中子宮旁平滑肌纖維的闊韌帶肌瘤,由于瘤體位于盆腔內、子宮外,與子宮壁完全無關,故如僅僅從部位上判斷,極易誤診為卵巢腫瘤。有作者認為,由于卵巢腫瘤在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上幾乎無等信號或稍高信號表現,故當在子宮側方發現這種信號腫塊時,應考慮為闊韌帶肌瘤[3]。我們認為,當在卵巢部位發現有均勻一致等信號或稍低信號腫瘤時,除了應考慮闊韌帶肌瘤外,還應當與卵巢纖維瘤和泡膜細胞瘤相鑒別。較小的纖維瘤和泡膜細胞瘤其信號較均勻,信號強度與肌瘤相似。但這兩種卵巢腫瘤的位置多偏外側,離髂動脈較近,而闊韌帶肌瘤則位置略偏中線。較大的左側卵巢腫瘤亦應與乙狀結腸及直腸交界處腫瘤相鑒別。仔細觀察腸壁的形態、厚度,以及腸管內軟組織腫塊影的形態(如橫斷面觀察腫瘤與腸腔的關系、矢狀面確定腫瘤的長度等)常有助于鑒別診斷。此外,起源于腸壁的腫瘤,其信號強度多與肌肉組織信號強度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