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陳某,女,43歲,廣東潮州籍,于1989年發現右小腿后側皮膚有一黑色腫塊,約1cm×1.5cm,無癥狀。1992年在當地醫院手術切除,未行病理檢查。1993年右腹股溝發現一無痛腫塊,1994年5月腫塊增大明顯,約4cm×6cm,在當地醫院行活檢,未能確診,轉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病理診斷:淋巴結轉移性黑色素瘤。1994年6月16日經人介紹來我院治療。查體:右腹股溝下有一長約5cm切口疤痕,其上方有一約5cm×6cm腫塊,質硬無壓痛,不活動,腹股溝韌帶處有一1cm×1cm淋巴結,左側腹股溝有2個約2cm×1cm淋巴結,質硬,無壓痛,活動良好。 2.首次治療 采用全身IL-2/LAK和局部注射IL-2相結合的治療方案。IL-2 50萬U/d,靜脈滴注,每周5d,連用6周,累計用量IL-2 1500萬U;自身LAK細胞每周2次,連用6周,累計用量148億個。局部腫塊周圍注射IL-2 50萬U/次,連用6周。累計用量600萬U。治療結束時查體(1994年8月):右腹股溝腫塊縮小至3cm×4cm,左腹股溝淋巴結消失,右腹股溝淋巴結約1cm×1cm,近期療效:PR。1994年11月,1995年3月,1996年7月共3次接受上述治療。 3.復診及隨訪 1994年11月15日復診,右腹股溝可觸及1cm×1cm包塊,未觸及其他包塊。胸片及B超均正常。1995年3月復診,查體無陽性發現,輔助檢查均正常。1996年7月復診,查體右腹股溝有一1cm×1cm活動無壓痛淋巴結,輔助檢查正常。1997年12月21日復查,右腹股溝淋巴結無腫大,目前患者處于無瘤生存狀態,療效評價:CR。 4.討 論 惡性黑色素瘤用傳統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且病情發展快,預后差。文獻報道惡性黑色素瘤對IL-2/LAK療法較敏感,我們采用全身與局部相結合的治療方案,應用北京中化生物技術研究所研制的IL-2和患者自身LAK治療1例術后淋巴結轉移的黑色素瘤患者取得理想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