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是腫瘤位置都一樣,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在手術后重癥監(jiān)護階段,更需要我們耐心細致地觀察患者微小的變化。”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及全軍惡性神經腫瘤治療中心主任張志文教授告訴記者,相比其他部位的腫瘤,腦瘤聽起來可能更讓人感到“恐懼”,但實際上大部分腦瘤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特別是一些良性腦瘤完全可以達到治愈效果。   早期癥狀不明顯   “顱腦好比一個堅硬密閉的容器,它的容積大小是固定的,如果顱內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的話,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都會出現顱內壓力增高,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   腦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中年人居多,發(fā)病率為萬分之一。在成人中,腦瘤占全身腫瘤總數的2%,兒童期腦瘤占全身各部位腫瘤總數的7%。   腦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腦瘤主要包括腦膜瘤、垂體瘤、聽神經瘤等,惡性腦瘤則多以膠質瘤、轉移瘤最為常見。   “良性腦瘤生長速度緩慢,大多數能夠根治,而惡性腫瘤生長速度較快,治療比較麻煩。”張志文表示,腦瘤癥狀主要取決于腫瘤的生長位置、性質以及生長速度的快慢。   通常腦瘤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只有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占位比較明顯后,才會出現顱內壓增高,從而導致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血壓升高、心率變慢、失眠,甚至出現身體麻木癱瘓、癡呆昏迷、抽搐癲癇等癥狀。   “多數患者來醫(yī)院就診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張志文說,在接診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因走冤枉路”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的患者。   他曾經接診過這樣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出現視力下降、視野變窄去當地醫(yī)院眼科進行就診,并進行了兩次青光眼手術,結果非但視力不見好轉,反而近于失明。“最后,到我們這里進行檢查之后,被確診為顱內鞍區(qū)腦膜瘤,可惜因腫瘤壓迫時間過長,視神經損傷嚴重,術后患者視力也沒有太大改善。”   “大腦中神經分布極為豐富,一旦受到腫瘤的壓迫,就會影響其功能區(qū)神經的傳輸功能,如果把神經傳導通路比作一束電纜,其中任何一條導線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其輸電功能。”張志文坦言道。   病理仍是診斷“金標準”   既然腦瘤對身體的傷害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才能及時確診而不延誤病情?張志文特別提醒,腦瘤和其他腫瘤一樣,越早發(fā)現,治療效果越好。   目前CT腦掃描與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臨床上對腦瘤診斷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可以作為疑有顱內腫瘤者的首選檢查手段,通過掃描可以明確腫瘤的生長部位、大小、范圍,并初步判斷腫瘤性質。   “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做磁共振成像,它對人體的輻射較小而且影像更為清晰,特別是兒童應盡量避免存在輻射的CT掃描。”張志文說,必要時臨床上還可能使用顱骨X線平片檢查、腦血管造影、腦超聲檢查以及腰椎穿刺與腦脊液檢查等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對腦瘤病變進行準確的定位,并爭取作出初步的定性診斷。   臨床醫(yī)生在進行任何檢查之前,都需要結合患者的主訴,詳細了解發(fā)病時間、癥狀,選擇適當的檢查方法。   再高明精湛的醫(yī)療技術,有時在診斷上也會存在拿捏不準的時候。“比如有些膠質瘤,影像學上與良性腫瘤很難區(qū)別,這就需要通過術后的組織病理分析才能最終定性。”張志文表示,病理學診斷是醫(yī)學界公認確定腫瘤良惡性質的“金標準”。   手術治療為首選   一旦確診為腦瘤之后,患者最為關心的就是治療方法。“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只要滿足顱腦解剖可達、生理狀況允許、醫(yī)生技術有保障這三個條件,首選治療方案一定是盡量爭取全切腫瘤,它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解除癥狀最快,效果也最為明顯。”張志文說。   對于腫瘤較小、生長速度緩慢、手術風險大的年高體弱患者,張志文建議可以采用動態(tài)觀察,必要時可選擇立體定向放射(伽馬刀)治療。   “除手術治療外,放療、化療也是治療腦瘤比較有效的手段。對一些通過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的顱內腫瘤患者,術后輔以放療和化療,可以提高療效,延緩復發(fā)或延長壽命。”張志文說,隨著生物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一些生物治療如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等新手段也在腦瘤治療上得到應用。   對于惡性腦腫瘤,特別是術后復發(fā)或處于特殊部位不能手術的患者,張志文建議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據悉,這項治療方法早在2009年就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準并應用于惡性腦瘤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國內,目前只有少數的醫(yī)院掌握并開展了此項技術。   “簡單地說,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劑特異性地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活性,從而達到阻止腫瘤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的營養(yǎng)供應,使癌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yǎng)而餓死腫瘤的目的。”   結束采訪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張志文還不能回家,因為他心里還惦記著病房的患者。他說,醫(yī)生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yī)生,雖然經常要與“死神”打交道,但依然覺得痛并快樂著。“可以說,我們治療患者就像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品一樣精雕細琢,看到病人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順利康復,我覺得人生才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