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國立癌癥研究院 Angelo Paradiso
過去20年里,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如何預測晚期結直腸癌化療藥物的療效。5-氟尿嘧啶(5-FU)是結直腸癌治療中的經典藥物,并且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結直腸癌治療中唯一有效的藥物。其在體內發揮抗腫瘤作用需經過非常復雜的分解代謝過程,期間有幾個酶及基因扮演不同的角色。
最常被分析的生物標志物主要有胸苷酸合成酶(TS)、二氟嘧啶脫氨酶(DPD)、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dUridinTP酶、p53基因和 BCL-2基因等。幾項研究結果顯示,TS酶表達水平可能與臨床療效相關,且腫瘤原發灶與轉移灶的生物學行為并不相同。因此,進行基因譜和基因組研究,可能對5-FU進行個體化療效預測。目前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伊立替康是治療結直腸癌的重要新藥,研究顯示,一些激活酶、分子靶標和多藥耐藥相關蛋白可以預測其療效。但是,由于研究結果有限,目前還無法確定這些指標中哪一個對于預測藥物療效更有意義。
預測療效的生物指標也為藥物研發提供了思路。目前的一些分子靶向藥物,如貝伐單抗(bevacizumab)和吉非替尼(iressa)都是以TK受體為分子靶點的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