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06
-
09
-
28
作者:
來源:
責編:
閱讀次數:
|
|
大腸癌一般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能進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的病人有可能獲得治愈。所以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意義重大。
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相對屬于化療敏感性差的腫瘤。其根本原因尚難定論只是有幾種說法而已。首先是認為大腸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直是與外界環境直接發生密切接觸的器官,腸粘膜細胞曾暴露于不少毒物(有的是藥物)的面前,早已形成了抗藥性。另一種說法是從細胞學上來說,大腸癌的細胞分化比較好,其不少特點與正常的腸粘膜細胞較相接近,凡屬于這種情況,一般化療也效果較差。晚近的研究又進一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學水平,認為大腸癌細胞中可能存在耐藥基因,由于它的表達而呈現出對化療耐藥。
近年來受到重視的“生化調變”理論使大腸癌的化療效果有所改進。生化調變劑是這樣一類藥物,它本身毒性很低或實際上并無毒性,但它又不具有或略有抗癌活性。當它與抗癌藥一起使用時可使抗癌藥物細胞內的代謝發生有利的改變,從而實現了化療療效的提高。例如將氟尿嘧啶與甲酰四氫葉酸鈣或(和)干擾素一起使用,療效可比單用氟尿嘧啶提高1倍以上。
最近,又有一些對大腸癌療效較好的藥物問世,如喜樹堿(CPT-11)、草酸鉑(樂沙定)等。隨著新藥研究的進展,大腸癌成為對化療比較敏感的腫瘤看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
|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