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這種疾病是我國非常常見的癌癥之一。這種疾病早期起病比較長頗隱匿,一般無明顯的癥狀表現和體征,常通過甲胎蛋白的檢測而發現。常見癥狀表現有肝區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上腹脹慢,食欲減退,全身癥狀有消瘦、發熱、腹瀉等癥狀,并發癥有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臟結節破裂出血、繼發感染等。
1、中醫治療。本病在中醫臨床中多屬于“肝積”、“痞氣”、“臌脹”、“黃疸”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情志抑郁、氣機不暢,肝失疏泄,故見上腹脹痛,胃納減退,苔膩,脈弦細;氣滯血淤,血性受阻,日積月累,故見肋下有積,脹痛不適,倦怠乏力,面色黧黑,消瘦,苔膩,舌質紫暗,脈細澀;脾虛生濕,濕郁化熱,熱毒內蘊,故見黃疸,發熱,齒衄;臌脹,苔黃膩而感,脈弦數。
2、手術治療。肝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首選。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腫瘤越小五年生存率越高手術適應證為:①診斷明確估計病變局限于一葉或半肝者。②無明顯黃疸腹水或遠處轉移者。③肝功能代償尚好凝血酶時間不低于50%者。④心肝腎功能耐受者在肝功能正常者肝切除量不超過70%,中度肝硬化者不超過50%或僅能作左半肝切除,嚴重肝硬化者不能作肝葉切除手術和病理證實約80%以上肝癌合并肝硬化公認以局部切除代替規則性肝葉切除無期效果相同而術后肝功能紊亂減輕手術死亡率亦降低由于根治切除仍有相當高的復發率,故術后宜定期復查AFP及超聲顯象以監察復發。
3、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是肝癌治療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介入治療是在放射診斷學設備(數字減影X線機、 CT機、核磁共振機和常規X線機等)的指導下,通過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學科。介入治療學采用“非外科、微創手術” 方法可治療多種疾病。近幾十年介入治療學發展迅速,和內科、外科學一道成為臨床3大支柱性學科。
4、化療。對肝癌較為有效的藥物以CDD[P為首選,常用的還有5Fu阿霉素(ADM)及其衍生物、絲裂霉素 VP16和氨甲喋呤等。一般認為單個藥物靜脈給藥療效較差采用肝動脈給藥和(或)栓塞以及配合內外放射治療應用較多,效果較明顯。對某些中晚期肝癌,無手術指征且門靜脈主干癌栓阻塞。不宜肝動脈介入治療者和某些姑息性手術后患者,可采用聯合或序貫化療常用聯合方案,為順氯氨鉑 20mg+5Fu750mg~100mg靜脈滴注共5天每月一次3~4次為一療程阿霉素40~60mg第一天繼以5Fu500mg~750mg靜脈滴注連續5天每月一次連續3~4次為一療程上述方案效果評價不一。經常在化療期間或間歇使用扶正類中藥提高病人的身體機能,以完成化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