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病因尚未明了,但目前了解與環境、飲食、遺傳等因素以及某些化學物質(亞硝酸胺類)有關。胃癌早期類似潰瘍病,伴有消化系統癥狀,隨著癌的進展或轉移可出現吞咽困難、幽門梗阻、嘔血或黑便等癥狀;晚期發生營養障礙、惡病質,預后不良。手術治療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并輔以化療,高能量靜脈營養療法,免疫增強劑,如卡介苗、左旋咪唑等。常見的護理問題有:①疼痛;②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③活動無耐力;④預感性悲哀;⑤潛在并發癥--出血。   疼痛   【相關因素】   腫瘤浸潤性生長或膨脹性生長。   【主要表現】   開始僅有上腹部飽脹不適,進食后加重,繼之有隱痛不適,偶呈節律性潰瘍樣胃痛,最后疼痛持續而不能緩解。   腫瘤穿透人胰腺可出現劇烈而持續性上腹痛并放射痛。   體征:上腹部偏右有壓痛。   【護理目標】   病人疼痛降至在最低限度。   主訴疼痛減輕。   【護理措施】   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給予舒適的體位,保證病人得到足夠的休息。   觀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質及持續時間。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如聽音樂、看書報等。   晚期病人遵醫囑給予止痛劑,如度冷丁等。   劇烈疼痛時及時報告醫生。   【重點評價】   疼痛減輕的程度。   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相關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   納差、食欲下降。   化療所致惡心、嘔吐。   【主要表現】   消瘦,體重進行性下降。   皮膚彈性差,粘膜干燥。   【護理目標】   病人體重維持在基礎水平。   【護理措施】   給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   提供清潔、干凈的環境,并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增進食欲。   讓病人了解充足的營養對疾病的支持和恢復有重要作用,并鼓勵病人進食。   對進食困難者,多采取靜脈高熱量來補充營養,如白蛋白、脂肪乳劑等。   監測體重、尿量、白蛋白及血紅蛋白等值。   【重點評價】   病人體重是否增加。   皮膚、粘膜的溫度、濕度及彈性。   活動無耐力   【相關因素】   疼痛。   虛弱/疲乏。   【主要表現】   主訴眩暈、眼花、四肢無力。   活動后感氣促、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出汗多等。   活動量減少,活動持續時間縮短。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表現為下床活動、入廁、個人衛生等行動困難。   【護理目標】   病人在幫助下可下床活動。   在交替進行活動和休息 時不感到疲倦。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正常,如入廁、個人衛生等。   【護理措施】   囑病人減少活動,并充分臥床休息,尤其是在下床活動前或吃飯前,以保存體力。   根據病人的需要,把常用的日常用品置于病人容易取放的位置。   根據病人入廁或外出檢查時有人陪同,并協助其生活護理。   根據病情與病人共同制定適宜的活動計劃,以病人的耐受性為標準,逐漸增加活動量。   教會病人對活動反應的自我監測:   生命體征的變化。   有無頭暈、眼花、疲乏、暈厥等。   有無氣促、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出汗等。   【重點評價】   病人的自理能力是逐漸增加。   對活動后的反應。   預感性悲哀   【相關因素】   疾病晚期。   預感絕望。   【主要表現】   沉默寡言,不吃不喝,傷心哭泣。   有自殺念頭,拒絕與人交談和交往。   不能配合治療和護理計劃。   【護理目標】   病人表達其悲哀情緒。   能參與社交活動。   能配合治療和護理計劃。   【護理措施】   給予耐心、細致的護理,關心體貼病人,取得病人的信賴。   經常與病人交談,并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和單獨的環境,讓病人表達悲哀情緒。   在病人悲哀時,應表示理解,并維護病人的自尊。   以臨床上一些成功的病例,鼓勵病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   鼓勵病人或家屬參與治療和護理計劃的決策制定過程。   尋求合適的支持系統。   建議單位領導或同事給予關心。   鼓勵家屬成員進行安慰,必要時陪伴病人。   【重點評價】   病人能否表達自己的悲哀。   能否參與社交活動。   能否配合各種治療和護理。   潛在并發癥--出血   【相關因素】   潰瘍型胃癌。   化療后骨髓抑制。   【主要表現】   易發出血現象,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護理目標】   無出血現象發生。   及時發現出血的征象。   有效循環血量充足,心輸出量正常,病人表現為生命體征平穩。   【護理措施】   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避免過冷、過熱、粗糙、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等。   監測有無出血癥狀,如黑便、嘔血等。   若病人出現出血癥狀:   安慰病人保持鎮靜,并及時清理床旁血跡,傾倒嘔吐物或排泄物,避免不良刺激,消除緊張情緒。   出血量大時,暫予禁食。   觀察嘔血、黑便的性質、顏色、量、次數及出血時間。   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尿量、血紅蛋白值等指標。   遵醫囑測定血型、交叉配血,并迅速建立靜脈通路輸液、輸血,以補充血容量。   遵醫囑給予制酸劑和止血劑,如洛賽克、立止血等。   【重點評價】   病人有無出血現象。   血壓、脈搏、尿量、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等指標。 |